Skip to content

我此前是不愿相信宿命这一说法的,直到回想起近些年来的经历,我不得不相信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行为是很难受自己控制的,比如三年前刚步入大学时,我听了太多太多的建议,但我不以为然,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但三年后的今天,我又成了三年前想给刚步入大学的新手们建议的那些人,真是一个好轮回哇。很多时候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淌过这趟浑水才会真正明白前人给的建议是多么的真诚,但往往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了,因为它已经发生了,但当下一个建议到来时我们会不会又像三年前一样只听从自己的内心呢?而放弃诚恳的建议呢?这很值得思考,其实这更像是一种博弈,我是说,所谓的宿命其实更像是与将来的自己的一场博弈。

​很多人在做决定时往往都会有旁人给出建议,或者到处寻找资料,而这些观点肯定会有冲突,毕竟如果回答都一样就不叫选择了,例如是否需要呼吸是否需要吃饭,那既然得到的回答不一样,就需要我们自己去作出决定,而我们又无从得知我们作出这抉择的后果,注意,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自己无法得知后果,而不是别人作出这抉择的后果,虽然有了很多前车之鉴但当这抉择真正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请不要将这种抉择上升到国家等高层次的层面,因为在如此宏达的高度任何人的相对合理决定都不会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只是那件事发生的速度快与慢而已,所以我们只探讨我们个人的抉择对我们个人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听从自己的选择。

既然我们无从得知后果那就必须要承担造成坏后果的责任,而每次抉择所可能造成坏后果的程度大小不同,所以我们此前所做的小抉择只会造成小后果,这对我们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当我们还小时,可能会随手捏死一只蚂蚁,或者用一点糖水诱捕成群的蚂蚁再将它们折磨死,再大一点的,我们可能会效仿影视里的坏人,把一只青蛙的双手双脚捆起来,用刀片将其活剥,或用注射器把空气、水、染料注射进各种虫子和小动物身体里,又或者当大人钓来或买来几条鱼时,我们把各种食物塞进鱼的嘴里将鱼活活折磨死,这些坏抉择并不会对当时的我们造成多少影响,而大人们也不会在乎小孩子的调皮行为,但这些随意作出的抉择真的一点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吗?不,在作出那些坏抉择的十年后,我的心理由于幼时的坏行为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反噬,我偶尔会萌生出直接宠物猫/狗的想法,或者残忍的虐杀体型更大的动物等。这些影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幸运的是我没有将这些残忍想法付诸行动,也就没有进一步的荼毒我的心理,只是这样的想法可能会伴随我的一生。

我讲这个故事的原因是想表达我们无意识作出的抉择很可能会在之后诱导我们作出另一个更大的抉择,这抉择可能是坏的也可能是好的,坏的就如我前面所说的,而这坏的结果只可能会更坏,我十年前的行为会让现在的我触犯道德的底线,但如果我在这之前作出了更大的坏抉择呢?会不会让今天的我犯下弥天大错?在幼时解剖青蛙的十年间里,我记不清做出了多少个微小的抉择,而这些在当时都无足轻重甚至让我沾沾自喜的抉择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我现在的人生: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现在我又面临着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的风险。说这些更多的是反思曾经的自己,或者说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因为自己是无法改变的,趁早的明白这些要比做很多无谓的内耗要好得多。

我们前面提到的每次的抉择都是一种博弈,意思是我们在赌此次的抉择是否会让我们活的更好更舒服一些,当我们处于学生时代时,我们活得幸福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去学习,因为在脱产时期,我们不用考虑谋生只需要学习就能生活下去,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学习就是阻碍幸福的最大障碍,所以在学生时期我们所做的几乎所有抉择都是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不学习这一选项,很显然,我们收获了快乐,在之后的数十次选择中我们也都选择了及时行乐,自然,我们也非常快乐。但当时间来到了成年时,到了需要我们作出真正的大抉择的时候了,是学习还是去工作?这不同于之前的假想选择:“是好好学习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还是浑水摸鱼将来去打工?”在这之前,我们听到的最多建议是现在怎样怎样,那么将来就会如何如何,根本没有意识到将来是会真正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只是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将来再快也要数年时间,这尺度在只有十余岁的我们来说太久太久了,而我们的记忆在3-4岁后才会清晰起来,所以这几乎相当于我们的半个人生,而当这个将来真正到来时,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作出这个抉择的时候,它终究还是如期的到来了:是学习?还是打工?在这之前我们听了太多次大人口中的打工,这几乎就像一个魔鬼般的存在,仿佛要吃掉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当然,这肯定也包括我,于是我慌了,非常慌,近乎于恐惧般的意识到我可能真的要走进那即将到来的将来了,但恐惧不会改变此前数十次抉择造成的影响,我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我只能将其怪罪于命运:我明明那么拼命了,为什么还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如此拼命,在十年间里我享受尽了那些选择了好好学习的同龄人的快乐,而我也为做出的那些那些微乎其微的抉择付出了代价。此前的种种抱怨也只是自我安慰和欺骗,只是不愿承认是自己的抉择导致了今天的结果罢了。

所以,回到开头,我们是要遵循内心还是听从他人的建议?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遵循内心,因为听从别人的建议也是另一种遵循内心,不是吗?你能听从别人的建议是因为在你的内心某处也存在着他所诉说的那种“可能”,而这种“可能”的发生是在此前不知何时作出的微乎其微抉择里产生的,这抉择或许是好的或许是坏的,正是因为其结果我们无从得知,所以我们只是在期许着将来的可能,而又行着现在的必然在做事而已,而现在的必然其实也是过去的将来,那么现在的将来是否是将来之将来的必然呢?是否是将来之将来之将来的过去呢?或许每个人都有一条早已确定好的道路,在每次需要抉择时,在每个将来到来时我们所作出的决定都只是一种必然,因为当我们从现在看过去时,它也只能是像现在这样,谁也无法改变。

Last updated: